用无“碍”环境释放城市善意

11-10 重庆日报客户端 阅读: 6246

眼下,亚残运会正值进行时。赛场上,健儿们英姿勃发、勇争上游,彰显“阳光、和谐、自强、共享”的意旨;赛场外,无障碍环境建设再度被聚光灯打亮,以无碍传递友爱的社会共识正不断凝聚。

亚残运会为什么会引发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思考?答案不言而喻。因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运动员,是带着身体的缺憾在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想让这些运动员赛出最好的风采,就必须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空间。同理,想让包括残疾人运动员在内的所有特殊人群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就要把“无障碍”的理念践行到底。

无障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水准;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把城市文明的标尺。有障碍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障碍,忽视障碍背后的困境。比如,乘坐轮椅的人爬坡过坎的难,年迈体弱的人上楼下楼的难……看见,是行动的前提;理解,是改善的起点。

破除壁垒,把家园建设得更人性化一点,让真正受惠于发展的人更多一点,不是最朴素的城市治理之道吗?从去障碍,到无障碍,这是硬件层面的城市建设议题,也是软件层面的人文素养课题。

你看,在山城重庆——直梯、盲道、入户坡道越来越多,无障碍阅览室在公共图书馆悄然开辟,占社会人口1/3以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直接得益于此。前些天,一场“无障碍山城”公益体验活动在重庆举办,许多健全人士主动戴上眼罩,亲身测试视障人士在这座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便利程度。

世上或许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好在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种善意,是人们给予的,是环境营造的,更是制度释放的。

上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开始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成为由法治保驾护航的正事、大事、好事。把目光转回亚残运会,它是我国在该法令实施后举办的首个残疾人大型国际赛事。不得不说,杭州率先写就了一张高分答卷,而其中格外亮眼的,无疑是“电子导盲犬”“智能服务桩”等数字技术。

“社会对残疾人越来越友好,我感到非常高兴”,常年乘轮椅出行的杭州市民张女士说。是的,更无碍的环境,更友爱的社会,令人欣慰,值得努力。来自重庆的“高龄”乒乓球运动员高延明,在被记者问及准备再打多久时说:“打到打不动为止吧。”那么,就把城市的无障碍环境,也建设到一个死角都没有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