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法律,这部法律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其他有无障碍需求的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89.67万人,这些残障伙伴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享受着城市文明带来的便利。那么,重庆无障碍环境建设究竟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北碚区天生街道月亮田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的公共电梯。 受访者供图
改造无障碍设施3000处出行更加方便
“现在住得舒服多了,我就不准备搬啦!”73岁的李大爷在北碚区天生街道新星路社区住了20多年,原本盘算着卖掉房子换个地方养老的他,前段时间又改了主意。
去年以来,北碚区启动天生街道月亮田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项目涉及8个小区、38栋房屋、建筑面积8.616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148户,计划投资3220万元。
新星路一、二、三小区以及劳动村小区就位于该片区,共有住户468户,其中老年人占据了70%。由于重庆独特的山城地势,这四个小区地势落差较大,居住的老年人或是行动不便者出行成了一大难题,位于该区域的一家养老院,老人们一年到头难得出门一次。
针对此次改造,北碚区住建委听取居民诉求,协调用地、用电等问题,投资200余万元,为该片区加装了一部公共电梯,通过修建连廊与堡坎相连接,同时针对原有步行台阶,维修、增加扶手200余米,规整、维修300余平方米台阶,极大方便了该区域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
今年8月底,电梯修建完工,居民过上了更加舒适的生活,一些原本打算搬走的住户也选择留下来。
小到居室,大到小区、社区乃至城区,都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范围。近年来,重庆持续完善小区、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一是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同步改造养老托幼等服务设施239余处、改造无障碍设施3000处,加装电梯4000余部。
二是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绿色完整社区一体化创建。开展绿色完整社区一体化创建,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居民生活和社区建设治理中。
三是开展公租房小区适老化工程改造。进行免费“适老化”工程改造130余户,增建无障碍通道、扶手93处,休闲座椅320余个,防滑垫、坐便椅、马桶、防撞角、扶手等设备390余件,更换小区路灯、声控感应灯4618盏,安装智能门磁系统1500户。
▲北碚区天生街道月亮田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的公共电梯。 受访者供图
推进市政工程建设和改造 满足出行需求
这几天,巴南区的万达旭辉人行天桥已进入扫尾工作,工人们正陆续对天桥脚手架等进行拆除,计划于本月底投入使用。
该天桥位于万达广场与旭辉乐活城之间,全长约84米、宽约5米,天桥结构形式为装配式,处于巴南区龙洲湾行政、商业核心区域,人流密集,车流量巨大。“这附近人行过街与车行快速通过需求强烈,而马路中间又有隔离带,居民过街都要往前后走200米才有斑马线。”天桥建设方、重庆市渝兴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天桥的两边都修建了扶梯和直梯,方便有需要的人士乘坐。
重庆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中,新建的人行天桥均安装了直升电梯,部分交通信号灯也安装了保障视障人士安全通行的盲钟,盲道、坡道在新改建的人行道上较以往更为规范。
“重庆作为一个极具地理特色的山城,与一些平原城市相比,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占优势,我们不敢有丝毫怠慢。”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重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历程从无到有,从城市道路、建筑物到信息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盲道、入户坡道、无障碍厕所、直梯等越来越多,充足的无障碍设施、良好的无障碍出行网络、人性化的专业服务,已成为重庆靓丽的文明风景线。
据了解,重庆持续推进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强市政道路无障碍系统性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人行道,在路口、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处缘石坡道设置率显著提高,中心城区立体过街设施改造达到859座,其中人行天桥450座、地下通道409座,并制定了《2022年中心城区人行天桥和地通道建设计划》。
同时,提高公共建筑无障碍建设标准。各区县新建和改建的政务大厅、残疾人服务机构、文化、体育、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场所,基本达到《无障碍设计规范》标准和要求,无障碍设施建设率显著提高。此外,加强轨道交通无障碍人性化设计,车站付费区和有条件的非付费区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普通卫生间男女厕各增加一个无障碍专用厕位等。
▲北碚区天生街道月亮田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的公共电梯。 受访者供图
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队 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近日,位于南岸区弹子石街道裕华街社区的一座上下两层、超过20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场所落成。
不仅休闲座椅、公共扶手、太空漫步机、按摩揉推器等健身娱乐设施样样齐全,而且严格按照适老化打造,地面铺就了防滑的彩色透水混凝土,适老的双层扶手能挂出行的袋子,椅子上的水瓶槽方便老人放置随身携带的水杯,所有地方都进行了倒角处理,让老人活动更加舒心安心。
该场所建成后,南岸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队第一时间前来检验。“轮椅推进的道路坡面比较合适,很多设计对于残疾人来说很友好。”督导队队长彭海廷说。
南岸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队由南岸区住建委、南岸区残联联合组建,聘请了10位肢体、视力、听力等障碍的残疾人作为首批队员。
他们从三个方面进行督导: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区服务。具体包括,便于残疾人、老年人、伤病患者、孕妇和儿童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和便利的居家生活所等。同时,他们还要参加国家机关和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金融、邮政、电信、旅游等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场所竣工验收前的无障碍设施试用体验,并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知识,推进、增强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识,营造关心、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前不久,残疾人朋友反馈南岸区弹子石腾龙大道香雨蓝苑人行横道及周边无障碍通道建设不合理,造成残疾人出行不便。督导队在接到问题反馈后前往现场查看,在体验人行道后,发现安全岛过高,影响使用轮椅的残疾人通行,对设施建设不合理的地方,队员们及时向城管局反映,有关职能部门接到反馈后表示将立即进行整改,现在已整改完毕。
“我们成立近两月,得到很多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宣传,让越来越多社会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认可,我们有信心,重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好,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走出家门,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彭海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