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首届全国中学生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60余所高校、中学地球科学专家齐聚重庆外国语学校,深度研讨中学生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方略。
聚焦“宜居地球”
这一全国性联盟正式成立
“从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地球系统认知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在致辞中说道。为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深空”探测等重大战略,创新地球和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地球与行星科学普及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发出倡议,全国多家高校和中学共同成立“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联盟”。各方将共同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育人模式、共享优质资源,重视中学与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教育的衔接,加强高校间、高校与中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联盟”建设成为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郭正堂说:“培养拔尖人才,是高校和中学共同的责任,因此需要建设高校与中学的交流平台、人才共育平台,以期更好地引领和推动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提升,实现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的贯通式培养。”
据悉,联盟成立后,将组织大学教师不定期到中学课堂开展地球与行星科学相关学科科普讲座,促进中学生对地球与行星科学的了解,吸引有兴趣的中学生未来开展地球与行星科学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大学联盟成员还将为中学教师提供师资培训,提升中学教师地球与行星科学素养;建立地球与行星科学专家数据库与优秀中学生生源数据库,用于服务和支持学科人才的学习和发展;推动大学野外实习课程对中学开放,鼓励优秀中学生参加野外实习课程。
瞄准“深空星海”
专家纵论地学拔尖人才培养
本次论坛是重庆外国语学校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回到母校,“在中学阶段推动地球与行星科学的教育,是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并热爱这一学科。我们发出了成立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联盟的倡议,是希望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地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拔尖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引导学生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开拓者。”沈冰说。
据重庆外国语学校校长唐刚介绍,重外于2017年启动地学竞赛项目,2018年首次参加全国竞赛。五年来,18名学生入围全国决赛,获得5金6银7银,5名学生入选国家队,获得2金2银1铜。地学竞赛项目实践不仅拓宽了重外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格局,也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品质。
“重庆外国语学校过去六年在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的指导下,从种子选育到课程构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我市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了个好头。”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表示,“论坛探讨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方略,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携手共育的实践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提出,拔尖人才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共育: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研究;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三是要加强高校与中学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
在学术论坛环节,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毛予倩,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教育处处长宋玉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中心主任宋虎跃教授,以及重庆外国语学校老师丁邦良、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老师姚键、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中地理教学老师刘聪等专家围绕“全国中学生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贯通培养”分享了报告。当天下午,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论坛、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联盟首次会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