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上新了!两百余件套文物首次亮相展厅中

05-18 新重庆-重庆日报 阅读: 13896

巴国王族的餐桌、近3米高的关公像、绣工们一针一线绣出的《前出师表》、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冶锌遗址……经过4个多月的闭门紧张布展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常设展览《壮丽三峡》展厅将在“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对外重新开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游客在《壮丽三峡》展厅内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5月17日,展览策展人彭学斌说,全新亮相的《壮丽三峡》展厅里,321件/套(703单件)来自三峡库区的文物齐聚一堂,其中一级文物37件/套,二级文物27件/套,三级文物93件/套,展品更新率达60%。

跟着古诗词赏遍三峡人文历史之美

长江三峡,山川雄奇壮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多姿多彩,堪称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世界大河文明的区域样本。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之中,《壮丽三峡》展厅一直是观众们必不可少的目的地。

这个最爱,来自严谨的数据支持。

彭学斌说,自2005年三峡博物馆正式开馆以来,常年对外开放的《壮丽三峡》展厅每年接待的观众都超过200万人/次。

但随着展示内容的学术研究日渐深入,新时代陈列手段日新月异,原本的展厅展陈已经无法满足观众们的观展需求,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更好地领略壮丽三峡的历史人文风情,三峡博物馆对展厅启动了改陈工作。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前期展览策划和4个多月的换陈布展,焕然一新的《三峡展厅》以壮阔之姿再次现身观众面前。

▲观众在《壮丽三峡》展厅内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彭学斌说,全新的《壮丽三峡》展厅以“中国的三峡、世界的三峡”的视角构建展陈体系。展示内容紧扣“壮丽”二字,以“自然奇观”“历史长卷”“人文古迹”三大部分为基本构架,打造自然、人文内容兼具的综合性全场景式展览。

序厅中,蓄水前在瞿塘峡切割瀑石、黑石组成长长的廊道,复原了“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壮丽景观。三峡奇绝——滟滪堆,承载了历代文人敬畏山水的情怀,一代诗圣杜甫的《滟滪堆》堪称展览的导览词。

在“自然奇观”部分,通过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让观众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延伸到顶层的天幕配合主屏画面显示三峡代表性的气候特征“巫山云雨”“巴山夜雨”“雾都重庆”等。50件珍贵动植物标本展示三峡生态环境状况,凸显人地和谐的大河文明特征。

▲观众在《壮丽三峡》展厅内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在“历史长卷”部分,通过文物,展示巫山猿人翻开东亚两百万年人类史的新篇章;讲述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交相辉映;对比巴、蜀、楚文化的异同;描绘三峡儿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为中国统一过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再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的长江“黄金廊道”盛景。气势磅礴的纤夫雕塑群与100年前川江号子的原音相组合,展现了三峡先民适应环境,砥砺前行的进取精神。

在“人文古迹”部分,将文物、图片、数字项目进行有机组合,通过地面文物古迹的内在文化信息,揭开三峡儿女的内心世界。他们崇尚英雄、寄情山水、和谐包容。涂山寺、黄陵庙、张飞庙,承载了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敬仰;白帝城、点易洞、三游洞留下了无数文人的足迹,也抒发了他们的万丈豪情;巍巍神女峰早已被赋予了浓烈的人文色彩,代表了神秘而浪漫的巫文化,其内涵也有着与世界大河文明的诸多共性。

尾厅的天然塔(模型)寄托了三峡儿女的乡愁,表达了古人“壮文峰”“镇水患”的美好愿景,也彰显了他们“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的生态理念。最后以“高峡平湖、大江东去”大屏播放为展览作靓丽的收尾。

两百余件套文物首次亮相展厅之中

文物是展览的基石,展厅的焕新可不仅仅是展陈手段的与日俱进,上新的文物更是为展厅拓展了“知识面”。

彭学斌说,随着近年来重庆对大批量三峡出土文物的修复成功,两百余件套文物得以第一次走进展厅之中,“讲述”它们各自背后的故事。

首先焕新的是重磅展品,在新版《壮丽三峡》展厅中,包括旧石器时代早期巫山猿人下颌骨化石、商代三羊铜尊、战国铜虎钮錞于、战国铜鸟形尊、汉代偏将军金印、汉代景云碑等在内的三峡博物馆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中的6件首度汇集一堂。

▲观众在观赏镇馆之宝“战国铜鸟形尊”。记者 齐岚森 摄

“一个展厅中,一次性看完‘十大’中的6件,这在以往的展陈中,是没有的。”彭学斌表示,这些“国宝”级展品,从200万年前起步,充分展现了三峡历史的厚重与壮阔。

除了“国宝”之外,大量的“新”文物,也被搬进了展厅之中。

在“历史长卷”部分,博物馆为观众们“端上”了巴国王族的“餐桌”。

在这个餐桌上,壶、瓯、勺、洗、盘、釜、鍪一应俱全。

彭学斌说,其中,釜是巴人的核心炊具,主要用于炊煮,而釜与甑的组合则可以起到上煮下蒸的作用,它们在三峡地区的流行,说明战国时期巴人的烹饪方式已经更为多样化。

除了釜与甑之外,鍪也是巴人常用的炊具之一,古人云:“釜之小者曰鍪”,也就是说,它是小一号的釜。现身展厅中的这件带盖铜鍪一侧有辫索耳,耳上有铜链与盖钮相连,其上装饰着多组巴蜀符号,“在一件青铜容器上刻有多组巴蜀符号的现象极为少见。”彭学斌说。

除此之外,4米余高的宋代“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石刻也被整体搬进了展厅之中。该碑是长江南岸凤凰泉崖壁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碑高4.1米、宽7.2米,正书49行,行26字,总计943字。

碑上的文字由赵不意撰文,赵公硕正书,王伯庠上石,是一篇赞美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让位于孝宗皇帝赵脊的颂文,该碑书法遒劲潇洒,气势豪迈,颇有苏东坡的风骨,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

大型战船模型再现“杨素造舰永安宫”的宏大场面

滚滚东去的长江上,自古就不乏硝烟,这硝烟不仅弥散在两岸峭壁之上的城池之中,还弥散在浩荡江水之上。

为了能让观众们跳出史书一睹近2000年前长江之上航行巨舰的风姿,三峡博物馆依据史书在展厅中复原出了两艘古代大型战船的模型,它们的背后,是两场载入史册的大战。

其中一艘来自公元263年,彼时魏灭蜀,魏、吴两国对峙于瞿塘峡。西晋建立后,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灭吴之策。原巴郡太守王睿任益州刺史,加龙骧将军,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280年,王睿率兵顺流而下,烧毁西陵峡拦江铁链,攻克丹阳郡(今江苏南京),攻取石头城。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攻防战。至此,三国归晋。

而另一艘则来自公元581年,那一年北周权臣杨坚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585年,隋文帝杨坚命大将杨素为信州(今重庆奉节)总管,在当地打造舰船,训练水师,准备讨伐定都建康(今南京)的南陈政权。588年,杨素水师自三峡东下,南陈军队于巫峡,并设三道拦江铁链,隋军猛攻不克,遂登岸从陆上进击,大破陈军,除去拦江铁链,继续东征。最终,实现了汉、晋以来又一次全国大一统。

彭学斌说,除了各式各样的出土文物外,焕新的《壮丽三峡》展厅还以辅助展品(展项)延伸故事线,大型战船模型就是其中的代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众在试开放的《壮丽三峡》展厅内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除此之外,在展厅的第一部分,博物馆通过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第三部分则通过场景和雕塑、AI语言大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诗人兴会场面,让观众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责任编辑:谭周